《當選擇來找我》12.7全網首播 看脫貧路上每個人的收獲與欣慰
脫貧,2020年的熱點話題詞。而今年,也是我國扶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一年。截至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在這條充滿荊棘的路上,有著一群社會基層人士,默默地為中國脫貧事業付出奮斗,他們值得被看見,但卻不為人所知。今日,由搜狐視頻自制,并聯合北京《旅行家》雜志社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知和年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紀錄片《當選擇來找我》于搜狐視頻正式上線,該片用真實的鏡頭將這些一線扶貧工作者的事跡捕捉了下來,用生動的脫貧案例,致敬奮斗者。
堅定而果敢,他們帶領村民改變窮苦命運
所謂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在《當選擇來找我》的首期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扶貧道路上的小人物以一己之力,“志”“智”兩手抓,帶領村民走向脫貧道路,改變窮苦命運。
貴州省黃崗村,山清水秀,文化古樸,保存和延續著上千年傳統生產生活習俗。作為黃崗村的扶貧干部,祝顯興長期遠離家人,深入黃崗村,從環境衛生改造入手,疏導村民改變陋習,改造老舊房屋,將落后侗寨變為鄉村旅游區。
云南香格里拉尼史村,面臨退休的村委會主任卓瑪,仍然全身心推廣鄉村基礎教育和長期教育,用自己的力量,推動村里的孩子們走出大山,改變了村民的教育觀念。
建塘鎮尼史村村委會主任 卓瑪
云南西盟,離家多年的娜布拉回到了家鄉,投身于鄉村學前教育工作,籌辦幼兒園,希望村里的孩子們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面對身邊人的質疑和村民的古板守舊,她沒有放棄,始終堅守初心。
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莫窩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娜布拉
逐夢惟篤行,奮進正當時。在通往脫貧的道路上,無論是祝顯興、卓瑪,還是娜布拉,在面對重重波瀾與坎坷之時,每一個小人物都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堅持著自己的選擇,立志將脫貧事業進行到底,最終收獲累累碩果,在脫貧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經常談及的“園丁”精神,在人心中培育知識、學識的萌芽。
傳承民族文化,用文化自信堅定脫貧自信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了無數絢爛的文化,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石。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們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采用扶貧和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區文化特色,打造特殊的文化商品,形成一個完整的、只屬于當地的文化產業鏈,依靠這條產業鏈大力發展經濟,在擺脫貧困的同時,保護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
云南香格里拉市尼西鄉,作為尼西黑陶第八代傳承人,拉茸肖巴本想把黑陶手藝發揚光大,卻遭到家鄉人的不理解,為何非要改良傳統,但他仍舊堅持傳承,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推陳出新,改良黑陶技藝,賦予黑陶新的活力,用行動征服了村民的守舊思想,用手藝帶領全村人發家致富,把小眾的黑陶推向大眾。
云南西盟,佤族織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李憲蘭成立西盟印象非遺工坊,引導村中婦女學習織錦技藝,在傳統織錦中融入時尚元素,并舉辦文化活動和禮儀培訓,提高村民文化素養,在傳承織錦文化的同時,帶動家鄉經濟,找到專屬于佤族鄉村的脫貧致富之路。
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陸勇妹癡迷家鄉歷史悠久的藍靛靛染手藝,希望重振侗族手工藝,將傳統技藝迎合大眾市場的主流審美,帶領村民學習和改良靛染技藝,將家鄉的傳統文化向大眾推廣,引領全村擺脫貧困,走向致富之路。
肇興村侗族藍靛靛染工藝傳承人 陸勇妹
在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現代社會意識形態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文化中許多的重要環節已經出現了缺失的情況。而令人驚喜的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鄉村小鎮,竟然還有這樣一群人,熱愛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向社會傳遞著歷史的記憶、傳統的認同、族群的精神、審美的流變,這是屬于中國人的文化底氣與文化自信!
西盟佤族織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 李憲蘭
紀錄片《當選擇來找我》真實記錄鄉村扶貧事業中的一線人物,聚焦中國脫貧事業,向觀眾傳遞扶貧一線參與者不忘初心、肩負使命、把握機遇、立志脫貧的決心與美好精神力量。在通往脫貧的道路上,每一位扶貧一線參與者都用汗與淚的付出,不斷收獲著喜悅!12月7日起,每周一、周二上午十點,《當選擇來找我》搜狐視頻全網獨播,以點滴之事,一覽扶貧一線工作者的內心,體會他們扶貧道路上的歷程變遷與思想轉變,看每個人的收獲與欣慰,感受中國人自強不息、向往新生的精神面貌。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