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這才是我要的環太平洋
對于曾經瘋狂追捧過《新世紀福音戰士》、《機動戰士高達》的人來說,童年中的“奧特曼打怪獸”故事已經不再能滿足現在的觀影需求,并不是說“拯救世界”的夢想和赤誠不再讓人振奮,而是二維的動畫、簡單粗糙的布景、重復而乏味的故事已經讓人進入審美疲勞。于是,2013年,《環太平洋》橫空出世,其中對科技的癡迷、機甲的升級和怪獸的細膩化特效,幾乎引爆了全球影迷對“機甲大戰怪獸”電影的熱情。然而,對于我來說,《環太平洋》有其缺憾,比如影片中昏暗的海洋戰斗場景、打斗動作等都無法比擬動畫電影中生動的人物設計和多樣化的機甲形象。
但是,當看完《環太平洋:雷霆再起》30分鐘IMAX版點映場之后,不得不驚呼:“這才是我要的環太平洋”。它是一部真正集視覺奇觀和逼真音效于一身的超級大片,有全面升級的機甲性能,每個機甲的戰斗系數和攻擊特點都各有不同但互補;有更智慧、更高等的巨型怪獸與之對決,最大程度地還原出每個打斗動作和細節。更主要的是,它擁有一個在時間長度和空間廣度內得以成立的完整世界觀。
整體觀影下來,《環太平洋:雷霆再起》與前作的明顯不同點有以下幾個:
革新了機甲外觀和戰斗模式
與前作主角光環加持的“危險流浪者”形象設計不同,《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中不再將目光僅僅聚焦于主角駕駛的機甲。在前作中,其實有中國機甲“暴風赤紅”、俄羅斯機甲“切爾諾阿爾法”、“尤里卡突襲者”三架機甲,但出場不久就掛掉,戰斗設定也比較模糊。對于一部以機甲為主角的電影來說,機甲的外觀和戰斗設定是非常關鍵的。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中革新了前作中的機甲外觀和戰斗設定,有二人駕駛的主機甲“復仇流浪者”,以墨藍金屬色為外觀設計的主色調,武器為等離子炮和雙手鏈鋸,性格沉穩,打斗時動作穩健、快速和精準。同時,也有色彩鮮亮的“軍刀雅典娜”,外觀設計上采用紅色,持雙手等離子軍刀為武器,自身不負荷彈藥,所以其身形最為輕便,戰斗中以靈敏、快捷的動作為主。
“軍刀雅典娜”機甲專屬酷炫武器——背后雙刀
還有三人駕駛的重級機甲“鳳凰游擊士”,以黃色為外觀主色調,內部負荷大量火炮,主要的活力輸出。另外,還有“英勇保護者”,以電弧鞭為武器,戰斗更加多樣,遠程、近程輸出都可以。四位主機甲的合作,是本部續作最難得的看點之一。
特效打斗集中在白天
前作中最讓人爭議的地方在于,將大量的打斗場面設置在下暴雨、陰暗的天氣時的海邊,或者在海水里,盡管這是導演托羅的風格之一,但對于觀眾來說,不僅怪獸的細節無法被清晰地捕捉到,打斗時,機甲的動作也十分遲鈍,看起來相當笨重。
此次《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在技術上進行全面升級。故事背景設置在“第一次蟲洞危機”解除十年后,人類生活已經完全回歸正軌,而此時危機再次降臨日本海,怪物從海中走進城市,穿梭與高樓大廈間,城市成為主要戰場。
在白天的環境中,怪獸的皮膚、紋理、血液都清晰地展現在銀幕上,城市的細節和打斗的動作都細膩地展現出來。太陽的投射形成的影子也能直接看到。據主創團隊透露,影片中有1600多個特效鏡頭,盡力清晰逼真地向觀眾展現每個細節。
機甲為何大戰機甲?
若說此次續作與前作在劇情設計上最大的不同,應該就是增加了“機甲對戰機甲”的戲份。與《環太平洋》中機甲只打怪獸的故事不同,《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中機甲與機甲之間也會展開打斗,而且打斗場面非常激烈。點映時展現給觀眾那場冰雪地上的打斗戲,兩只機甲對戰一只機甲,雙方施展十八般武藝,最終分出勝負,看得觀眾很是過癮。
看過《環太平洋》的影迷都知道,機甲是人類制造出對抗怪獸、保護地球的戰士,由人類駕駛員操控,難道《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中會出現反派機甲?真相到底如何?3月23日影片正式上映后才能揭開謎底。
片中,常年處于怪獸威脅中的商人和平民加入了制作機甲的行列之中,無序的制作環境導致了未注冊非法機甲的存在。比如影片一開始出現的小女孩,就自己制作了一個小機甲,出來玩耍的時候,被主機甲發現。因此,主機甲也有管制其他非法機甲生產,維護正常秩序的作用。
當然,《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還有許多與前作不同的地方,如最后出現的升級版的超級巨獸,它由三只普通怪獸組合而成,對抗這一超級巨獸就需要四位主機甲互相協作。最終如何才能戰勝超級巨獸?3月23日影院見分曉。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