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震撼特效再次證明電影是藝術更是工業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周末火爆上映。看完影片,感覺簡直找不到比“火爆”這個詞更合適的說法了。這部影片可以說令人愉悅開心,兩個小時讓大腦完全放輕松。
震撼特效再次證明電影是藝術更是工業
作為續集,《環太平洋:雷霆再起》是合格的爆米花大片,很多影迷打9分甚至10分。給2分的觀眾,我覺得是走錯了影廳。
五年前《環太平洋》中的機甲斗怪獸已經讓影迷大呼過癮,第二部的特效全面升級,破壞場面令喜歡這類場景的影迷快感翻倍。影片設計圖已經讓人舔屏,大銀幕觀看更令人贊嘆電影工業的精密協作無所不能。
影片的特效多達打1600組。機甲的設計用了4個月,多只怪獸合體變形的鏡頭動用了5家公司共1600人的團隊,耗時5個月。怪獸和機甲身高70至120多米,觀眾仰視這些造型時,由壓迫感而產生興奮之余,對制作團隊驚人的創意與實力也感慨良多。這樣的制作水平與工業文明的發達程度是匹配的。
打斗的場景也十分好看,不僅有大家熟悉的悉尼歌劇院出現在背景中,也有西伯利亞的雪原,還有東京和富士山,美國的夏威夷也難逃怪獸魔爪。
而且機甲戰士的動作更加瀟灑,雖然花樣不多,可是節奏和協調感控制得相當自如,可以說是賞心悅目,有點舞蹈的韻味,甚至有儀式感。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檢驗影迷行為能力
因此,《環太平洋:雷霆再起》是一部有著奇幻想象力的燃爆大片,要把漫畫中各種機甲和怪獸造型變成豪華影像,供機甲迷和喜歡看機械搏斗的影迷來玩味。這也是一種文化美學,要非常認真的去體會這里面到底是什么吸引人一再激賞。其中除了機械文化,朋克文化還有街頭文化。
別看影片里面的所謂機甲部隊也穿戰服,還有組織有紀律地搞軍事化訓練,實際上他們崇尚的是街頭的無秩序。一個合格的影迷,應該從這樣的角度來研究和做判斷。以一種標準和維度來看電影,眼光就太狹隘了。電影也是世界的映像,十分的豐富,多層次的來架構自己的電影認知,樂趣會更多一些吧。當然不排除以挑毛病為樂趣,就像怪獸一樣,以破壞為終極目的。
《環太平洋》系列電影的核心是破壞。所謂保衛地球,只是為了維持作品能夠面世的正當性。從這樣的認識來進入影片,才是正確的打開態度。
《環太平洋》砸爛現代都市的合理性
環太平洋有很多國家,美、日、中、朝、韓、東南亞諸國以及澳大利亞、拉丁美洲等國家。為什么《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主要打北半球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涉及極少,甚至沒有存在感呢?這仍讓要與前面提到的文化聯系起來看。
《環太平洋》系列電影的文化之源是巨人文化。人類在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長期處于求生存的弱勢。夢想種族中出現超大超強的巨人,解決人類難以克服的困難,為人類開拓空間,阻擊各種襲擊,對抗各種天災,為人類的生存安全提供庇護,一直是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的憧憬。
《環太平洋》的人格之源是機器人文化。《環太平洋》中的機甲戰士與變形金剛等基于汽車文化的機器英雄完全不一樣。變形金剛是自帶大腦、靈魂的,人設老家是在外星的,與美國的世界觀宇宙觀十分契合。而《環太平洋》中的機甲和怪獸,自身沒有大腦和靈魂。怪獸是被外星人先驅控制的超級破壞王,機甲是人類制造出來打怪獸保護地球的。
以推崇這些文化發展出來的銀幕科幻故事,砸爛環太平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城市,是有其合理性的,因為大城市本來就是最違反人性的一種存在,只有砸爛這些反人性的象征,才能讓倍感壓抑純粹尋求放松的觀眾感到愉快。而如果去破壞發展中國家的海灘、森林等自然景觀,既不震撼也不好玩。
從這一點來看,我很支持《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這類將震撼視覺特效作為最大看點的作品。
影片中三個女性的個性化面孔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無疑是一部男性電影,但是在選角方面,女性的個性化面孔也令人十分難忘,很大程度上是影片能讓人透氣的關鍵。比如卡莉·史派妮,是演員,也是個歌手,年僅20歲。這是她第一次出演大片,此前只出演過一部短片。2018年除了《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她還有四部影片即將上映。她的面孔是典型的美國小甜心。
菊地凜子就更不用說了,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提名,模特出身,演技精湛,各類女性角色都手到擒來,從問題少女到成熟女性,都令人難忘;亞德里亞·霍納,在《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當扮演的朱爾斯是給兩位男主角添加佐料的。杰特·潘特考斯和內特·蘭伯特都傾心于朱爾斯,朱爾斯很精巧的玩平衡。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還有些年輕的男演員,但和女演員比起來作用一般。大制作當中起用年輕面孔,繼賞心悅目又對行業發展有利。這可能是這部影片在精彩視覺特效之外的最大貢獻了。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